米兰体育app下载:
在我国现行法律下,精神病人犯罪往往会因其特殊情况而受到特殊处理。这取决于犯罪时的精神情况:完全没有办法辨认控制、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能力或处于间歇性精神正常状态。相应地,他们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、从轻或减轻处罚,或承担全部刑责。
近日,一起凶杀案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。河北廊坊一名24岁女幼师在夜晚回宿舍途中被一陌生男子连刺13刀后死亡。当时她正在与母亲视频通话,这一幕让家属痛心疾首。更令家属难以接受的是,凶手被鉴定为有精神疾病,可能因此逃脱法律制裁。警方通报称,凶手患有精神分裂症,案发时无刑事责任能力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不仅不用赔命,甚至连一天牢都不用坐。
然而,新闻媒体报道和被害人母亲的讲述显示,凶手的精神病诊断存在诸多疑点。凶手并非无差别杀人,而是选择在夜晚对独行弱女子下手。夜色掩护了行踪,瘦弱的女孩无力反抗,这种用尽心思挑选表明可能是早有预谋的犯罪。精神病人通常无法提前谋划,通过一定的调查凶手当晚的行为能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故意挑选目标。
女幼师的死亡非常迅速,姐姐和母亲赶到时,人已躺在医院太平间。如果凶手是在发病状态下突然袭击,他应该会乱砍乱刺,而不是精准致命。现场环境的检查,如是否有其他物品被破坏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凶手的状态。
此外,凶手作案后回到家中洗澡换衣服,并将凶器清洗整理干净,表现得非常淡定。无论他作案时和回家后是否处于精神病状态,这样的行为都显得不合常理。若他一直发病,不会意识到需要打理;若他清醒后看到带血的衣服和凶器,也不可能如此冷静。
精神病人通常由监护人看管,以防止他们伤害他人。以前农村中常见被铁链锁住的精神病人,虽然可怜但至少不会害人。因此,凶手如何独自携带长刺刀来到马路上,以及平时是否曾伤害家人或自己,都是关键问题。
精神病人减轻或免除刑罚本意是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,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。但如果精神病成为护身符,无论是精神病人正常时犯罪还是故意冒充精神病行凶,都应受到严厉惩处,否则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不公。目前,女幼师家属正在申请对凶手进行二次精神鉴定,希望能得到公正的结果。